学科建设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
> 科学研究 > 学科建设
学科建设

发布日期:2018-11-24访问次数: 字号:[ ] 信息来源:教科办

1985年谭浩强教授等在我校创立“计算机应用技术”本科专业,1995年我校“计算机应用技术”学科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,2006年该学科获批“计算机应用技术”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,2007年开始招生,2010年获批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”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。2013年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“制造业信息化技术”,以机器人学院、智慧城市学院和北京市智能机械创新设计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为依托,开展智能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。学科队伍结构合理,以学科汇聚队伍,拥有35人的科研团队,其中教授11人,副教授20名。研究成果突出,聚焦在认知计算、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、智能驾驶等研究方向。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科技部项目和其他项目90余项,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,被SCI、EI期刊收录50余篇;出版著作10余部;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项。

学科定位以创新应用和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,学科方向设置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充分,以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,开展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、智能驾驶与计算、移动互联与大数据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究。用载体汇聚多学科交叉融合,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机械工程、电子科学技术、生物医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,实现创新应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。学科软硬件条件建设均衡,师资队伍结构合理,科研能力强。培养的研究生德才兼备、知行合一,取得的成果较多,体现了工程技术综合应用的特色。

平台支撑有力,依托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、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、国家智慧旅游重点实验室、北京市旅游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、北京市智能机械创新设计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平台,支撑学校成立智慧城市学院和机器人学院。与北汽、北控、百度、首旅等企业深度合作,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学科建设支撑平台。人才培养定位精准,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受到智能汽车和机器人的高科技企业欢迎,毕业的研究生供不应求。

以智能驾驶技术为突破口,形成学科交叉融合,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,以科学任务带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,研发并建立了无人驾驶汽车、智慧旅游全息图(数据中心)等载体,完成我国首次城际开放道路上无人驾驶汽车的公开测试,在智能驾驶、智慧旅游领域取得国内领先、国际有影响的成果。

本学位点前瞻现代科技发展趋势,以服务企业科技发展需求为导向,在“远程医疗微创手术系统”、“智能穿戴系统”、“无人电动巡逻车”、“岩石含水率饱和度动态测量及可视化系统”等应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应用研究。与北汽、北控、百度、首旅等企业深度合作,注重对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孵化和技术服务,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建设。



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